重庆科普人
  • 摄影
  • 书法
  • 征文
  • 一名科学家的使命

    发布时间:2021/9/13 来源:本站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2021年5月22日,一早打开微信就发现朋友圈纷纷悼念袁杂交水稻之你袁隆平,其实那时袁隆平还在医院急救,下午1点多钟,还是传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的真实消息,袁老还是离开了我们,一时间大家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长沙更是再现“十里长街送周总理”的震撼场景,朋友圈也是满满的悼念袁隆平的句子。无论是比我们大一些的年长者,还是比我们小一些的青少年,都这样用真心和真诚去感恩一名科学家的离开,也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作为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或多或少都会对那个缺衣少食的时代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家里有六口人,家里有奶奶、父母和三个兄弟姐妹,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轮回的时光里,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地在田间地头劳作,可即便是如此辛勤且辛苦的劳动,一年到头来,受自然灾害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作物品种差产量本来就低,一家人的努力生产出来的粮食根本就无法满足一家人的衣食温饱问题。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就全国国民生活水平来说,连最基本的填饱肚子的温饱问题,对于小康生活这个概念完全是一种奢侈的梦想。

    后来,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印象最深的是每到下一年粮食还未生产出来的时候,家里的大米就粮缸见底了,要么是借一些大米,要么是在煮稀饭的时候,在里面掺杂了大量的如红苕、玉米的粗粮,这样才能勉强够吃一年。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这种新品种的种植,直接改变了过去传统落后的耕种模式,将原来的水稻种子发芽后,均匀抛撒于水田里进行育苗,育苗成功后再移栽的模式,直接改为温室里育苗,然后再移种的模式,既节省了传统耕种模式里,又减轻了农民耕种劳动的强度,使得种子的用量大幅度的减少。传统耕种模式里,由于种子出苗率低,所以只能增加种子的数量来提高出苗率,而杂交水稻所具有的出苗率高、耐旱抗虫的特点,就大大缩减了种子的用量。这样下来,家里分到的两亩多地,就能产出大约两千多斤的谷子了,从此家里五口人也不再愁没有大米不够吃的情况了,这样我们兄弟姐妹才有多余的钱粮去上更好的学,走上一条更好的人生道路。

    可以说,是自从推广了杂交水稻种植之后,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秋天收获的时候节,天高气爽,人们难掩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谷满仓,稻谷产量猛增,人们的日子便一天天好起来了。纵观1985年后出生的人,再也不会饿到没有饭吃了。正是有了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杂交育种,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并把创新的成果,无私的奉献给世界人民,让人类共同分享创新带来的成果,无形中契合着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粮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具备充足的精力去搞建设和发展。袁隆平带领着他的团队,用尽一生的心血,只为能让粮食增产,使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口饱饭。而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巩固着国民的粮食安全。第三代超级水稻的推广,更刷新了杂交水稻增产的新记录。袁隆平用他一生的勤劳,在长年累月里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袁隆平用他一生的坚韧,在杂交水稻培育之初,失败重来、又失败又重来,一次次的失败没能击垮袁隆平,他最后终于获得成功。袁隆平用他一生的仁爱,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仁爱精神一下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就是一名科学家的使命,我们再也不会饿饭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袁隆平老先生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导理性消费,杜绝奢侈浪费。我们要行动起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没有一粒粮食是多余的。珍视每一粒粮食,能体现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更是体现对袁隆平老先生的敬仰和尊重之情。

    (中科普公司 刘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