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9/13 来源:本站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记课堂内外“寻找最美党员教师”活动
百年犹未老,恰是风华正茂,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百年,党与人民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在《课堂内外》系列杂志上,我们推出了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多个报道专题,其中,“寻找最美党员教师”活动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寻找好老师”活动是《课堂内外》(好老师)杂志的品牌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四年,在全国教师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今年,恰逢党的100周岁生日,于是,编辑部策划推出了“寻找最美党员教师”主题庆祝活动。通过发动参与推荐“身边的榜样党员教师”,到编辑部派出记者团深入全国追踪报道典型党员教师事迹,短短两个月,却见证了一批党员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深刻形象。他们用“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执著,以“有国才有业,有业才有家”的奋斗告白,抒写着一卷卷新时代奋进的篇章。从坚守教育三十余年,而后从大山中走出的“50后”老党员教师;到放弃城市优越的办公条件,坚持深入乡村,做新一代支教人的“90后”,不同的发展路径,“坚守爱国爱党事业、坚守教育岗位”却是他们同样的选择!
翻开我们挖掘出来这一批党员教师的履历,榜样人都有着这样一些共通的特质。
第一,他们有着矢志不渝的“信念之美”。
吉林省公主岭市琴家屯镇第二中学的李素怀老师是“马云乡村教师计划”的获奖者。2000年9月,李素怀踏上了秦家屯镇第二中学的大门。当她拿着老校长递给她的教案书,登上三尺讲台时,看到教室里破旧的黑板,漏雨的棚,有些失落。“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四周没有围墙,孩子们来上学,很随性,有时上着课都不知道哪个同学不见了,要不逃学了,要不辍学了。初一可能70多⼈,初二就50多⼈,初三可能就30多人。念着念着就散了。”
第一个主题班会是《梦想明天》,李素怀让孩子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许多孩子左思右想,却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问李素怀梦想是什么?梦想有什么用?
于是,李素怀给孩子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梦想的故事,孩子们这才打开了思路,“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医生,我想成为有钱人……”“我爸说了,只要不当农民,做什么都行。”“我妈让我考多大学。”……未来对孩子们来说太过遥远和渺茫。李素怀便从学校生活开始,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李素怀一直坚信,当孩⼦学会了成长,梦想就会成为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我是孩子们的守梦人,在他们心中栽种梦想,让梦想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就是与梦想相遇的旅程,有梦在心中行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优雅,保持一份持久的快乐,让激情燃烧着每⼀天,有梦想的日子,孩子们会勇往直前,一心向阳,拥抱未来。”
第二, 他们有着全心全意的“专注之美”。
教育之路上,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戴家埔中心小学校长薛开明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十年前他能跳进滚滚洪水之中,把当年鹿坑小学门前唯一一座木桥的桥板抢救回来,十年之后,他就敢在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接手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倒数第一的戴家埔中心小学。2013年的春天,薛开明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信箱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有一个孩子给他留的一句话:“校长,我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可以学做一个好人!”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他,他第一次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变学校的校园文化,他要重视的远不止学科成绩。
这便是薛开明开设“1+1”素质兴趣课的缘起。2013年下半年,薛开明正式开始了对兴趣课的摸索。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孩子们兴趣课程的学习,薛开明不仅因地制宜地开设了陶艺、葫芦丝、竹竿舞、花艺、剪纸、足球等22门艺术体育兴趣课程,还给孩子们提供了每周两个小五至少四个小时的兴趣课学习时间,而住校学生还能享受每天早上早自习时间为兴趣班选修课,保证早上起来能练习一个小时。
201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薛开明收到一名学生悄悄塞给他的一张画,画上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下面,学生这样给薛开明留言:“谢谢校长,是1+1兴趣课让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名一直以来文化课成绩都屈居人后的“差生”,在上兴趣班之前,他一直很自卑,但他却在兴趣课中发掘了自己的潜质,成了兴趣班的佼佼者,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
时隔三年的两张小纸条可以说是薛开明这几年带着全校师生共建校园文化的最清晰的缩影与最有力的见证。薛开明说,希望戴小的校园能给孩子心底播下更多幸福与希望的种子,帮助他们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第三, 他们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的 “公仆之美”。
曾经是高级工程师的谢彬蓉,从部队退役后,便成了四川大凉山的一名支教教师。谢彬蓉一直默默奉献在大山深处,志愿把赴四川大凉山彝村支教当作实现梦想、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2014年2月至今6年时间里,她一直在大凉山高山彝族村寨,用心用情陪伴和培育着那些彝家娃娃们的成长。支教初始,谢彬蓉到达一所民办彝族学校,那里环境卫生条件很差,没过几天,眼睛就因重度感染做了手术。她坚持一边教书上课,一边用部队的标准大力整治学校环境卫生,一段时期后,校园卫生彻底改观。她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统一进行学籍注册登记。2015年8月,谢彬蓉来到更加偏远、教育基础更滞后的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成为该教学点第一位汉族老师,也是唯一的老师。当时,这个教学点只有六年级10个孩子,整个村子只有村书记会用一点“川普”与外人交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谢彬蓉,一边跟村里男女老少学彝语,一边去家里做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动员孩子们都来上学。
谢彬蓉深知教育才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她把支教作为助推彝族同胞精准脱贫重要途径,当成支教志愿者、退役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她所说“尽可能丰富孩子们的灵魂”。她一边想方设法一点点改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有了校园主人感和归属感,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教村里乡亲们彝族达体舞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慢慢地,孩子们变了,家长们变了,村容村貌变了……孩子们叫她“阿嫫”(彝语:妈妈),乡亲们把她当成这个彝村的女儿。作为孩子们的妈妈,乡亲们的女儿,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每位记者、每位编辑都深受党员教师们的感染。他们典型的榜样事迹也鼓舞着我们,鞭策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奋斗、甘于奉献,才能不愧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才能不断在新时代创造奇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应始终不忘初心,以永不懈怠、永不停歇的劲头,以行动告白伟大的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唱响新时代“担当之歌”,奏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好的时代强音!
(课堂内外 王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