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0 来源:本站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10月24日至25日,重庆市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西部金融中心数字法治生态国际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金融法论坛在重庆举行。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由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科普周报》(少年与法)首发仪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沙龙也在渝同期举行,来自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展开深入探讨。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首发仪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沙龙在渝举行
响应时代需求,填补青少年法治教育出版空白
当孩子遇到“校园霸凌”,该怎么做?在公开场合被威胁“把你拍到网上成网红”,该如何维护自身权利?为帮助青少年提升法治素养,《科普周报》(少年与法)应势而生。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由重庆陆海传媒旗下“课堂内外”团队策划出版,旨在通过故事化、游戏化、人格化的内容设计,将法治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阅读,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与“法商”意识。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教育出版中心总编辑、总经理王昧红介绍,《科普周报》(少年与法)是“青少年全素养出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系统性法治教育有助于他们“理解法律价值、树立权利义务观念、认知行为边界”。
重庆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副处长王俊在致辞中强调,法治教育不应止步于知识传授,更应注重“法商”培养,让法治成为青少年“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他提出,法治教育要实现从“威慑”到“赋能”的转变,让法律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北斗星”。
内容创新:从“撑伞”到“扬帆”的法治启蒙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主编林森在分享创刊理念时提出,这份报纸的使命就是“为成长撑把伞,也张开远航的帆”。我们的内容不仅关注校园霸凌、肖像权、网络安全等青少年成长中的现实痛点,更致力于培养他们在复杂规则中寻找最优解的“法商智慧”,帮助青少年在理解规则中获得自由。
在内容设计上,《科普周报》(少年与法)通过“权利人格测试”等互动栏目,将民法典等法律条文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的内容,让青少年从自我认知开始,学会自主制定生活规则,在欢乐中理解权利边界,逐渐形成权利意识,像报纸重点打造的IP“铠甲猫”一样,培养出“柔软而有铠甲”的法治人格。
专家建言:法治教育要“生动”更要“精准”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以新颖的形式、有深度的内容引起了参会专家们的强烈讨论。在随后的青少年法治沙龙中,多位法学专家就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发表见解。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首发仪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沙龙在渝举行
“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而准确并不容易。”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吴世学教授指出,将复杂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极具挑战但意义重大。他建议编辑团队与法学专家紧密合作,确保法律信息传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沈伟提醒要注意“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避免将二者混同。他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法律意识,而非具体法条的学习,要通过故事与案例塑造法治文化,让法治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青少年心中。
学术委员会成立,构建专业内容保障机制
为保障内容专业性与权威性,《科普周报》(少年与法)聘请了来自西南政法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法学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金融法治研究院院长王煜宇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她在致辞中表示,委员会将协助期刊“迭代语言体系,更新输出形式”,推动法治语言的“少年化”表达,将“法言法语”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故事语言,推动法治思维成为青少年的“底层逻辑”,使法治精神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学术委员会成立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黄韬研究员从家长与法学教育者的双重视角高度肯定了报纸创办的意义。他表示,报纸以生动互动的方式呈现法律知识,既能吸引青少年回归纸质阅读,也为法学界与传媒界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徐以祥教授指出,报纸内容的故事化、游戏化、人格化理念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具有教育创新价值。他建议创作团队把握“底线意识”与“人情逻辑”的平衡,帮助青少年在理解规则的同时,学会在复杂社会中理性解决问题。
《科普周报》(少年与法)的创刊,是重庆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以报刊为媒介,融合专业法学智慧,为我国青少年法治素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
转发自第1眼TV-华龙网